肌肉只等你三天

  進行肌肉鍛鍊時是需要休息,但時間不能太長。肌肉鍛鍊要消耗大量的營養物質,運動結束後,經過適當的休息,肌肉中的營養物質又很快得到補充,而且補充的量會比所消耗的還要多,這種現象在生理學上叫做“超量恢復 ”。“超量恢復”使肌肉獲得更多的營養物質,越練越發達。如果不給肌肉充分的時間去補充營養物質,肌肉就不能長得比原來健壯。有研究認為,這個休息時間以肌肉再次具備上次運動能力為標準計算,一般需要2—3天。

  2—3天之後,如果沒有運動的刺激,前一段時間的運動效果會逐漸消退。這是因為,肌肉也是由各種蛋白質組成的,蛋白質這些肌肉組成物質也是處在不斷消耗、不斷補充的動態變化之中。補充得多了,肌肉就會增長;消耗得多了,肌肉就會衰退。

  如果不及時鍛鍊,缺乏刺激肌肉增長的因素,而另一方面組成肌肉的物質又在不斷消耗,鍛鍊的人自然就會發現,“鍛鍊效果不明顯”、“比以前的肌肉塊反而小了”、“胳膊沒有力氣了”、“肌肉沒有以前硬了”等。這就是鍛鍊為什麼不能“三天打漁,兩天曬網”的原因。

  為了避免上述情況發生,在健身房教練都要求學員堅持鍛鍊,併為學員制定出科學的肌肉鍛鍊頻度(即每週鍛鍊的次數)。最合適的運動頻度應該是在前一次鍛鍊的效果尚未消失之前,進行第二次鍛鍊。這樣,每次鍛鍊的效果逐漸積累,就能夠達到提高體能、增加肌肉、增進健康的目的。

  為了取得最佳訓練效果,身體每個部位1周至少練2次,每次每個部位做4種練習,每種練習做4組。

  如果因為特殊情況中斷了一段時間,也不要氣餒,堅持鍛鍊肯定會大有收穫。恢復鍛鍊時,運動頻率要小,以每週3次、每次15—30分鐘為益。以後,隨著體質恢復,每週可運動3—5次,每次30—50分鐘。

碳水化合物 - 致肥元兇?

不少人認為碳水化合物是致肥元兇,其實不論進食何種食物,只要攝取過多熱量和運動不足便會致肥。從營養學的角度來說,食物的種類及份量同樣重要,除了碳水化合物外,其他食物都致肥。

碳水化合物的來源

碳水化合物是均衡飲食的一部份,是不可缺少的營養素,可分為單醣(果糖、葡萄糖、蜜糖)、雙醣(庶糖、乳糖)及多醣(澱粉質、纖維),而未經加工及精製的多醣類,如全麥包、全麥餅、糙米、燕麥片等的營養最豐富、最為健康。

碳水化合物的功用

碳水化合物為身體細胞主要能量來源,亦為腦部細胞的唯一能源,足夠的碳水化合物可節省蛋白質(肌肉)的消耗,有助維持基礎新陳代謝率,而碳水化合物攝取不足會導致營養不良、易倦、精神不能集中及缺乏活力。

每日攝取量

碳水化合物應佔每日所需熱量的55% 至60%,成人的建議每日攝取量為6至11份,即約3至6碗飯或麵,需要控制體重的人可酌量減少。

致肥真相

過多的碳水化合物會合成肝醣,貯存於肝臟或肌肉中,如肝醣超過肝臟和肌肉的貯存量,就會經過一連串的化學程序轉變成脂肪,貯存於身體。但碳水化合物的熱量密度(4kcal/g)遠較脂肪(9kcal/g)為低,相對地不易致肥。

為了健康,即使要控制體重,三餐仍應以未精製的五穀類為主要食糧,再減少菜式中的脂肪吸收,才能保持正常的新陳代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