早起腳痛不可忽視















大家可曾試過早上起床時,雙腳着地的一刻感到腳跟劇痛,但之後又會稍有舒緩,痛楚很可能是患上足底筋膜炎(Plantar Fasciitis)的病徵。這是由於足底筋膜和周圍的軟組織,因過度拉扯及受壓,造成創傷或勞損所致。美國有研究顯示,超過一成人患有足底筋膜炎,大多是因過重或長時間站立所致。

多做腳掌抓毛巾運動

若已出現痛楚症狀,需注意要避免長時間站立、行走或過於劇烈的運動,間中要坐下休息,並要適當減輕體重,避免攜帶重物,多使用手推車,更要多做小腿肌肉伸展、腳踝打圈及腳掌抓毛巾的運動。
治療方法首要是找出引致痛楚的完因,並排除其他可能疾病。患者要多作休息,以及減少雙腳負荷和足底受壓。冷敷、冰塊按摩、熱敷、針灸、超聲波、透皮神經電刺激等,均可舒緩疼痛及減少腫脹。嚴重者可能需要服食止痛藥和局部注射消炎針,甚至進行外科手術。
平時也可以簡單的足底按摩方法幫助舒緩症狀,方法是放鬆足部,用大拇趾上下按壓腳掌後端及前端足底筋膜,至出現微微酸軟的感覺,每天數次,每次一至兩分鐘即可。這個按摩有助舒緩筋膜緊張,及促進足底的血液循環。另外,多做足部伸展運動、選擇合適的鞋具及鞋墊等也有助減輕症狀。

撰文:香港高等科技教育學院講師林絢琛、香港運動教學會理事谷苑霖

血管阻塞致腳痛及早治療免惡化

不少人走路時腿部疼痛,只要休息一陣子就沒問題,卻不知道原來小腿肌肉疼痛可能與下肢血管阻塞有關,病情嚴重的,更有截肢風險。由《健康創富》雜誌主辦,香港大塚製藥贊助的「腳痛與下肢動脈阻塞」專題講座,特別邀請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,講解有關由動脈阻塞引致腳痛的成因和治療方法。

腳痛在香港十分普遍,其成因很多,例如皮膚問題、皮下脂肪發炎、筋骨/肌肉痛、神經線問題、血管問題等。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稱,雖然由血管引起的腳痛十分普遍,卻在香港常被忽略,尤為動脈阻塞引起的腳痛,以致很多患者得不到適當的治療而令活動能力大大下降,影響生活質素;其實只要及早得到適切的治療,患者的活動能力是可以逐漸提升的。

腳麻腳痛  舉步為艱

許多人以為,血管阻塞只發生在心臟或腦部,其實腳部也會出現血管阻塞情況,而且後果亦可十分嚴重。謝卓華表示,不論動脈或靜脈血管出現問題都可引起腳痛。當走路一段時間而出現腳部麻痺及疼痛,無法繼續走路,有可能是患有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。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是腳部血管出現動脈硬化,令血管阻塞或收窄,血流不順的疾病。由於腳部血流不足,所以雙腳活動時容易產生麻痺,痛楚日漸加劇,舉步為艱,嚴重的甚至會肌肉潰瘍、壞死,需要截肢。

周邊動脈阻塞可致間歇性跛行。「當腳部血管阻塞或收窄,令血液供應不足時,腳部就會麻痺和疼痛,特別是活動的時候。雙腳走一下子路就開始疼痛,無法繼續行走,需要休息。雙腳於休息時用血少,慢慢恢復後可以繼續行走;但走了一會兒後會再次痠痛,要再次休息。如此走一會停一會,即『間歇性跛行』的病徵。」謝卓華補充,跑步、走斜路對血液的需求更高,所以更容易出現腳痛。雙腳哪個位置疼痛需視乎哪個位置出現血管阻塞,但最常見為小腿肌肉,因為任何小腿以上位置有血管阻塞,都容易令小腿得不到足夠的血液供應而疼痛。

嚴重可致肌肉壞死

若間歇性跛行惡化下去,即使休息時腳部仍然感到疼痛,甚至會因為血液不足而出現肌肉潰瘍、壞死,嚴重的還要截肢,而由血管阻塞引致截肢的情況約有5%。儘管大部分個案都不用截肢,但徵狀會持續或逐漸變壞,因而令患者不願上街或運動,影響生活質素,「因此,建議患者即使病況不太嚴重,也要儘快求醫,以及早恢復活動能力。」

治療先控制誘因

事實上,隨着人口老化、飲食西化,冠心病、心肌梗塞、腦中風等以動脈硬化為原因的疾病顯著增加,而腳部的動脈硬化(即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)也不例外,有逐年增加的趨勢。謝卓華指出,周邊動脈阻塞的成因除了年齡外,還包括吸煙、高血壓、糖尿病及膽固醇高。

醫生會用問診、觸診等檢查,同時會檢查足踝和手臂血壓,若足踝血壓愈低,表示阻塞情況愈嚴重。至於治療方面,可分為2大範疇,包括先控制和治療致病誘因,如戒煙、控制血壓、糖尿及膽固醇,以及處理疼痛問題。

患者可透過運動、藥物和手術處理疼痛問題。運動能加速新陳代謝,有助刺激血管回復彈性。藥物方面,Cilostazol有助紓緩症狀,服用3至6個月後,行走的距離可逐漸增加,但心臟衰竭患者不宜服用。如果症狀嚴重,就要動手術將阻塞了或收窄了的血管打通或擴張。患者可通過壓力測試及電腦掃瞄,得悉血管阻塞的情況。以氣球擴張術來擴張血管,增加血液供應,或動脈繞道手術,都是常用的手術治療,而現時微創手術已十分成熟和安全。

謝卓華指出,只要患者得到適當的治療,活動能力可逐漸回復。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患者常有心肌梗塞及腦中風等併發症,為防止周邊動脈阻塞疾病惡化,要及早發現及早期治療是很重要的。


  • 謝卓華指出,當走路一段時間而出現腳部麻痺及疼痛,無法繼續走路,可能是患有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。